|
本帖最后由 云中漫舞 于 2014-1-8 09:06 编辑
楚天快报讯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体部署和“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圣地车都”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工作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项目投资支撑,推进“神韵随州”建设,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随州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1%,内联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0%和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等各项考核目标。
关键词:工业兴市
深入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以“两大龙头、四个支柱”为主导,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实力。突出抓好汽车机械产业,全力打造“中国专汽之都”。做强30公里专汽长廊,推动市开发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专汽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业,不断壮大医药化工业,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加强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启动4G网络前期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扶持壮大重点企业,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龙头企业聚集,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全年主营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让不同性质的资本交叉持股,实现企业借力发展。
支持随县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和旅游强县,支持广水市建设中国风机名城,支持曾都区建成全国著名的铸造业聚集区。支持市开发区推进30平方公里“生态·产业新城”建设,推进市开发区和随县、广水、曾都开发区和十里工业园协同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关键词:稳固农业
按照“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力争农业总产值实现240亿元,同比增长7%以上。
加强粮食安全工程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6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扩大玉米、马铃薯等耐旱作物面积,着力发展泡泡青、菜豌豆、优势水产品等特色品种,加快发展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推进资源转换和品种转型。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家庭农场50家以上。加快随县整县推进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流转总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流转行为。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力争年底随州段顺利开工。加快实施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深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实施土地连片整治。建成通村公路400公里,完成800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关键词:繁荣三产
充分挖掘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集的生态资源,打造“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和随州大遗址保护片区创建工作,实质性推动“中国编钟音乐之都”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切实办好甲午年寻根节,力争取得更大成效。启动重点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全力推动炎帝故里风景区创建5A级景区,加快推进大洪山新区及慈恩寺配套建设,继续推进西游神话世界、千年银杏谷、三潭、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创建4A级景区两个。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城市商贸综合体建设,培育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一批蔬菜直销店,兴建4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业态的商贸批零网络。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稳步发展金融保险业。推动社会融资总量持续扩大,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以上,存贷比提高3个百分点。加大“招行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1家村镇银行,推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
关键词:项目投资
坚持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底盘支撑。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达到全市投资总额的35%以上。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围绕“投资增量提质、项目增效提速”目标,继续推进“项目建设大行动”,促进东风随州车轮厂整体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恒天汽车工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尽早竣工,力争麻竹高速随州西段年底通车。
加大结构优化力度。注重工业、能源等项目谋划,加强项目库建设,力争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功能性、公益性的重大项目,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促成武汉经随州至襄阳、十堰城际铁路年底前开工,扎实做好2*66万千瓦燃煤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坚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推进“绿色通道”、“并联审批”、“投资代办”、“一周办结”、建设项目“一表制”,完善投资环境评价考核机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抓好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和金融支持,推动发行10亿元建投债,开放投资领域,吸引民间投资,保障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加强项目所需的专业人才培训;做好电网布局和电力设施建设,确保项目用电。
关键词:城乡统筹
坚持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主两翼、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城镇规划上水平、城镇建设上速度、城镇管理上台阶。力争城镇化率提高两个百分点。
科学构架城市布局。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擂鼓墩文物保护区、城南新区等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功能分区定位,拓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打造城中商业居住综合区、城东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南行政金融文化会展区、城西文化旅游博览区、城北新型工业区和淅河城乡统筹示范区,形成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空间格局。
继续推进城市品牌创建,适时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等创建工作。
加快建设随县新县城,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政新区和随县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创建生态园林县城。继续推进广水应广两城同步发展,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新型中等城市。
编制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扶持10个重点中心镇和10个特色镇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杨寨镇全省“四化同步”试点镇建设,支持小城镇专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旅游名村、产业新村建设,重点建设15个精品村、30个示范村,着力打造30个宜居村庄。
关键词:创新改革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配套、渐进与突破相衔接,着力优化体制机制,切实抓好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流程,缩短时限,提升行政效能。实施机构改革,切实抓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卫生和计生部门整合、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深入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切实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全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力争企业上市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股权托管和交易。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提高食用菌出口企业深加工水平,加快特色农产品出口,打造湖北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力争农产品出口过7亿美元。促进专汽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变,努力创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逐步形成年出口过2亿美元的创汇能力。大力培育出口型新兴产业,建设年出口过1.2亿美元的通讯电子出口基地。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和以商招商,力争引进内联资金19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600万美元,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40个以上。
关键词: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导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全力抓好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快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缓解学校大班额问题。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校食品、校车等安全管理,确保教育平安稳定。
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中心,促进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服务中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救济工作。
发展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加快市图书馆新馆等重点文体场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继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社区、农村网格化和村务协理工作。按照“一社一品”要求,继续推进“三民”工程。深化平安随州建设,打造人防、物防、技防工程,争创全省平安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深化“洁美家园大行动”,扎实开展新一轮“三万”活动,积极推广桃源村、椅子山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经验,加快实施市开发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制定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巩固完善首轮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全市林地保有量不低于50.5万公顷。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市、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环保标准硬约束,持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保障全市环境安全。
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
深入推进城市文明、农村文明、行业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精心组织第四届道德模范和第五届“编钟文艺奖”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与治理,继续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和文明程度指数提升三大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