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和楊堅的大隋盛世
2016-09-22 邱雪梅 隨城往事
提到隋朝,不得不提到隋文帝楊堅,提到隨州。
很多人對于隋朝的了解來源于《隋唐演義》,會聯想到荒淫殘暴的隋煬帝楊廣。其實,真實的隋朝歷史遠不是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事實上,隋朝的繁榮和富足不遜于歷史上任何一個盛世,甚至完全可以和盛唐媲美。
宋末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說:“古今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就是說,從古到今,能稱得上國家富裕的,除了隋朝還是隋朝!
隋朝因隨州而命名,是因為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的封地。
據史料記載,隨州與楊堅家族并沒有淵源。其父親楊忠是北周政權的開國元勛,戰(zhàn)功顯赫,“出師樊鄧,飲馬漢濱”,一舉攻取隨州、安陸等地,被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為“隨國公”,后進封為“隨王”。
楊堅少年時期讀書時并沒顯示出自己卓越的才能,他曾自嘲地說自己“不曉書語”。但因為父親的有心栽培,14歲時,便走上了仕途。15歲時,依靠父親的功勛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16歲時娶大將軍獨孤信之女為妻,也就是后來在歷史上著名的獨孤皇后,北周取代西魏建立政權時,楊堅升為驃騎大將軍。19歲時,這個英俊瀟灑的少年將軍便被任命為隨州刺史。
隨州與陳朝和梁朝相鄰,已經擁有府兵優(yōu)勢的楊忠讓楊堅來隨州的目的,估計也是看中了隨州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讓他更好的摸清對手的情況,也為他日后順利平定陳朝和梁朝打下了基礎。
有人說,楊堅在隨州的兩年是韜光養(yǎng)晦的兩年。但我不這么認為,這兩年,實際上是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兩年。隨州是楊堅發(fā)跡前的蟄伏地,也是他走向國家政治高端的一塊跳板。
據《隋書》《王劭傳》記述,楊堅啟程去隨州赴任時,一向渾濁的黃河頓時變得清澈,當時的北齊人以為黃河變清是北齊國將要興盛的征兆,遂改年號為河清。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當時文人的有意為之。
也有傳說楊堅的相貌像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通頭頂,眼光外射,手上有像“王”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面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茍言笑。種種傳說,只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楊堅生來就有天子氣象。
若真有天子氣象,我想楊堅在隨州的那些時日,隨州城一定終日紫氣籠罩,異常美麗吧?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說,世上有兩部歷史,一部是官方的騙人歷史,是作教科書用的;另一部是秘密的歷史,它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敝袊脑S多歷史,就是在皇帝的“刀”下寫成的,帝王們都想讓天下人知道,他是皇位天綬,生下來就擔承著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天職”。
也許楊堅本來就是一個傳奇。他不僅承襲了父親楊忠隨國公的爵位,也傳承了父親魁偉高大的身材、一表堂堂的相貌和驍勇善戰(zhàn)的勇氣。
來隨州上任后的楊堅,馬上拜訪自己的上司,時任襄州(襄樊)總管的大司空衛(wèi)國公宇文直,宇文直并不把新來的隨州刺史放在眼里,派下屬驃騎將軍龐晃禮節(jié)性回訪。龐晃從楊堅的談吐上看出此人必定不凡,并斷言楊堅此番下放,朝廷不會久置,應當速作綢繆,以謀大事。
后來,楊堅與龐晃結為莫逆之交。而楊堅也借在隨州任職期間加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關系,擴大自己勢力,為他日后篡奪北周皇位和創(chuàng)立隋朝天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年輕的楊堅在隨州的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其妹妹也來隨州看望哥哥。妹妹從小潛心信佛,到隨州后看中了隨州城外的仙城山(即現光山),覺得此地風景秀美,靈山秀水,如同仙境一般適合修行。楊堅便在仙城山上建起一座寺廟,讓妹妹入寺修行。妹妹從此出家。
俗話說,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而這個未來天子妹妹的城就選擇了在隨州,可見隨州在當時確實是有靈氣的。
楊堅在隨州的故居就在隨州城南三里的龍居山上(即南郊金三角附近的白云山)的智門寺。該寺始建年代不詳,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寺院規(guī)模宏大,有一座七層的寶塔,現寺廟建筑大部分已毀,遺址尚存。
據清同治《隨州志》、南中《輿地紀勝》記載:楊堅在隨州所居寺內有不枯之泉,寺內僧人曾于泉眼處筑井,名為“雪竇井”,一旁植銀杏一株,長得十分繁茂。
據了解,雪竇井已于建國后毀掉了,昔日僧人所植的銀杏樹幾年前倒伏后慢慢死掉了。楊堅在隨州的歷史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掩埋在歷史的塵埃里。
楊堅在隨州任刺史兩年后,被招回都城。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zhàn)功,進封為柱國。此后,楊堅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為亳州總管。周武帝和周宣帝相繼去世后,8歲的周靜帝繼位,楊堅憑借軍事貴族的家世和皇太后之父的外戚身分,以輔政為名,先后平定軍事反抗,屠殺北周宗室五王,脅迫年幼的靜帝下詔贈其曾祖楊烈、祖楊楨為隨公,將楊堅進爵為王,以隨等10郡為隨國。公元581年,40歲的楊堅,楊堅以“受禪”為名代周稱帝。因自己曾受封于隨,便把“隨”當國名,據史書上記載,楊堅建國后,因鑒于“周、齊奔走不寧”,忌諱“隨”有走字旁,遂去“走”作隋,以為國號。
隨州作家、文化學者蔣天徑在《為隋文帝“改隨為隋”正名》一文中用詳實的資料和史實證明,在古代“隨”、“隋”通用,不存在“去‘走’作隋”一說。
楊堅就是以自己的封地隨州而命國名,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在楊堅心里,隨州是他的福地。
隋文帝楊堅在位24年,在位期間成功統(tǒng)一了300多年來嚴重分裂的中國,大膽改革,大力發(fā)展文化經濟,人口達700余萬,當時政權穩(wěn)固,社會安定,積蓄充盈,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創(chuàng)造了大隋盛世。
隋朝的歷史并不長,只有38年,在歷史上是一個流星王朝。然而,它開啟了隨之而起的隋唐盛世,其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度、三省六部改革等制度持久而深遠地影響著后世。
雖然隋文帝楊堅在隨州時間不長,但隨州從此與楊堅和隋朝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人民網評出的“隨州在中國歷史上曾創(chuàng)造的五大奇跡”中,楊堅以隨定國名排在第四,與炎帝神農、編鐘等并駕齊驅。
所以說,隋朝是楊堅的驕傲,也是隨州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