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中國人閱讀環(huán)境總體現狀(上篇)
(一)以數字對比的方式審視國人閱讀
●中外讀者閱讀現狀橫向對比。早在1999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開始組織實施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2000年的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國民狹義閱讀率(指識字者閱讀率,即每年至少有讀一本書行為的讀者總體與識字者總體之比)為60.4%,此后,該機構分別于2002年、2004年、2006年每隔兩年發(fā)布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從2007年開始,由以往的每兩年發(fā)布一次發(fā)展為每年發(fā)布一次。到2014年4月21日第11次全民閱讀調查發(fā)布,全民閱讀調查活動已經走過15年。
這11次的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國民圖書閱讀率1999年時達到60.4%,此后多年呈倒退趨勢,2005年僅有48.7%。后經多年努力,2013年國民閱讀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緩慢。從閱讀本數來看,2013年,中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僅為4.77本;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橫向對比,雖然各國的閱讀調查角度有所差異,數據也未必精確,卻也大致反映出國人閱讀量偏少的事實。各國年閱讀量統(tǒng)計的數據一次次沖擊著國人的眼球,高經濟增產指數和低閱讀量成為人們詬病的話題。由此,加快推進全民閱讀變得刻不容緩。
●國內人均圖書消費量20年徘徊不前。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guī)劃司2013年9月發(fā)布的《中國新聞出版統(tǒng)計資料匯編》(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9月版)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580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全國共出版圖書414005種,其中新版圖書241986種,重版、重印圖書172019種,總印數79.25億冊(張),總印張666.99億印張,折合用紙量156.78萬噸,定價總金額1183.37682億元。與2011年相比,圖書品種增長12.04%,新版圖書增長16.62%,重版、重印圖書品種增長6.17%,總印數增長2.85%,總印張增長5.12%,定價總金額增長11.32%。
生產與消費是市場的“兩翼”,只有二者平衡協(xié)調,產業(yè)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當下中國每年出版圖書40多萬種,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出版大國。但平均到每個人的身上,我們的購書量(或消費量)只有發(fā)達國家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
變化是當今中國唯一不變的現象。然而,在一切都迅猛變化的中國,有一項統(tǒng)計數字20年來卻幾乎沒變,那就是人均圖書消費量。1990年,我國人均圖書消費量(扣除教材、教輔)為5.2冊,2009年這一數字為5.6冊。20年過去了,人均購書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在最近10年來出書種類、銷售碼洋等指標相繼翻番的背景下,這個20年徘徊不前的數字也顯得格外刺眼。
為了進一步說這種“徘徊不前的數字”現實,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な讓弥袊x友讀品節(jié)專題項目組參照國家統(tǒng)計局2013年2月22日發(fā)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12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5404萬人”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guī)劃司2013年9月發(fā)布的《中國新聞出版統(tǒng)計資料匯編》提到的2012年“出版物發(fā)行”情況,全國新華書店系統(tǒng)、出版社自辦發(fā)行單位純銷售數據為68.32億冊。根據這兩個國家機構提供的權威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的2012年人均圖書消費量竟然只有5.04冊。
●國內公共圖書館:人均購書經費與人均藏書偏低。近年來,我國每3.7天就有一個圖書館新館開館,這兩年還出現了面積10萬平方米左右的湖北省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和廣州市圖書館,上海浦東區(qū)圖書館就有6萬多平方米。
根據文化部最新統(tǒng)計數據,2012年,全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的公共圖書館3076個;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達7.89億冊(件),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58冊,比2007年增長49%;各級財政對公共圖書館財政撥款總數達93.49億元,其中購書專項經費14.78億元,人均購書經費1.09元,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達4.34億,文獻外借冊數達到33191萬冊次。
2013年4月27日發(fā)布的我國圖書館界第一份綜合性研究報告《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2》也令人振奮:縣縣有圖書館的目標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第一個公共圖書館服務國家標準《公共圖書館服務規(guī)范》發(fā)布;手機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新的服務形式發(fā)展迅速;總分館、流動圖書館、圖書館聯盟等多種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模式日趨成熟;圖書館新館建設持續(xù)升溫,出現了一批堪稱城市標志性建筑的圖書館。
不過,與這些快速發(fā)展并存的問題也不少。雖說圖書館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統(tǒng)計,就顯得嚴重不足。報告也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平均每44萬人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2011年我國人均擁有圖書僅為0.52冊,其中,人均擁有圖書最高的地區(qū)(2.94冊)與人均擁有圖書最低的地區(qū)(0.19冊)之間,相差達14.5倍;人均購書費最高的地區(qū)(7.65元)與人均購書費最低的地區(qū)(0.27元)之間,相差達27倍。公共圖書館資源總量的不足與配置的不平衡,使免費開放效益的發(fā)揮受到局限。
國家統(tǒng)計局2014年2月24日發(fā)布的《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到2013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072萬人(城鎮(zhèn)73111萬人,鄉(xiāng)村62961萬人),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073個。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な讓弥袊x友讀品節(jié)專題項目組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計算發(fā)現,我國平均約每44.28萬人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與2011年“每44萬人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相比不難看出,圖書館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統(tǒng)計,同樣顯得嚴重不足。
●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持續(xù)增長。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4月21日公布的第1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受數字媒介迅猛發(fā)展的影響,中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持續(xù)增長。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達到50.1%,首次超過半數。具體來看,2013年有44.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較2012年的32.6%上升了11.8個百分點;41.9%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2年的31.2%上升了10.7個百分點;5.8%的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較2012年的4.6%上升了1.2個百分點;0.9%的國民用光盤閱讀,比2012年的1.6%下降了0.7個百分點;有2.2%的國民使用PDA/MP4/MP5等進行數字化閱讀,比2012年的2.6%下降了0.4個百分點。
相映成趣的是,同是在4月21日,亞馬遜發(fā)布的一份通過在線調查得出的網民閱讀習慣報告也顯示,隨著電子閱讀器的日趨流行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電子閱讀已經融入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中,有超過7成的人表示會嘗試閱讀更多的電子書,有29%的調查者表示“購買越來越來的電子書”。
●“沒時間”:成不讀書最重要理由?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隨著其他媒體對人們時間的搶占,讀書的減少就成為必然現象。當“不讀書”成為一種現象或“時尚”的時候,出版業(yè)乃至文化的“喪鐘”就敲響了。
閱讀尚未成為中國人基本的生活內容,不少人聚餐、出游可以不打折扣,但是讀書總是借口“有空的時候再讀”,“沒時間”已成為國民不讀書的最主要理由。一些白領和大學生認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空閑時間有限是導致閱讀量減少的重要原因。在北京中關村的IT業(yè)白領稱自己經常需要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4個小時,幾乎沒有看書的時間,平時有點空閑也都是在玩微博、微信和陌陌。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蠼杲M織策劃的有關“企業(yè)家”、“農民工”、“大學生”、“城市女性”等不同人群、不同職業(yè)人士的系列閱讀調查狀況也發(fā)現,除了“工作太忙沒時間讀書”,系列調查還普遍顯示,“沒有讀書的習慣或不喜歡讀書”、“因看電視而沒有時間讀書”、“文化水平有限,讀書有困難”、“找不到感興趣的書”以及“不知道該讀什么”都成為國民不讀書的理由。
。ǘ╅喿x習慣變化現狀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和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是讀者與文本相互影響的過程。閱讀習慣指“在閱讀實踐中養(yǎng)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進行有關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它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個體讀者在一定時期的閱讀行為傾向,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讀者大眾對文本認識的一種普遍現象。
●文本變化對閱讀習慣影響。人類文明史是一部閱讀的歷史。從悠久的閱讀史來看,文本作為人類閱讀活動的客體和對象,它的每一次變化對閱讀都是一次沖擊。文本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文字符號的變化。文本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文字符號。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對文字符號的意義闡釋過程,文字符號的變化使讀者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闡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
二是載體形式的變化。以中國文獻典籍為例,載體形式的每一次變化,都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從甲骨到簡策,從簡策到紙本,從手抄到雕版,從雕版到機器印刷,從紙本到電子本(移動閱讀)。
事實上,人類閱讀習慣的一系列轉變,首先源于作為閱讀對象的文本的視覺化和網絡化特征。一方面,視覺文本和超文本形態(tài)飛速發(fā)展,如電影、電視、廣告、攝影、形象設計、視覺表演、圖文書、網絡沖浪等景觀充斥在我們周圍;另一方面,人們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力圖將原有的印刷文本轉換為視覺文本、電子網絡文本,使印刷文字逐漸成為圖像符號的附庸和注釋。人類的閱讀因而進入了休閑時代、讀圖時代和讀網時代。
●影響中國讀者購書的因素。影響中國讀者購書的因素也多種多樣,一項調查顯示,有近半數讀者首先考慮的是圖書內容簡介,考慮價格、熟人推薦、書名因素分列第二、三、四位,但選擇后三個因素的人數總和還不及第一位的內容。讀者在購書時考慮的因素依次是圖書內容、價格、熟人推薦、書名、作者、媒體書訊書評、店員推薦、封面設計、圖書排行榜、出版社名氣、圖書厚薄、圖書廣告和圖書的開本大小。
。ㄈ﹪鴥乳喿x推廣現狀和一些具體做法
在西方,負責世界閱讀日活動推廣的主要任務都落在圖書館協(xié)會組織,推廣活動主要經費大都來自出版商的捐贈,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媒體廣泛的配合,使得每屆世界閱讀日如同盛大的節(jié)日一樣熱熱鬧鬧。近年來,全國各地都相繼舉辦“讀書節(jié)”、“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閱讀推廣活動“范圍擴大、時間延長、影響提升”,逐步形成“政府倡導、社會支持、媒體推動、專業(yè)運作”的模式,可以說形成了一定范圍的全民閱讀推廣“熱”。
圖書館、出版機構、民間閱讀機構的閱讀推廣活動方興未艾。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普及與廣泛開展,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提倡和指引、政府相關機構的主導與扶持,也需要全社會的高度認同與積極配合,需要更多的民間努力和閱讀者的自愿參與。近年來,在北京及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許多民間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活動,并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民間讀書會,這對于推動全民閱讀的具體落實,對于促進更多閱讀活動的開展,是一種非?上驳默F象。
歡迎光臨 隨州網 (http://www.yms1688.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